战“疫”日记 笔笔真意 | 手机振动 紧急任务 故事从那个凌晨开始说起……
【编者按】“手提20盒餐品”“连夜配制配方颗粒”“被酒精泡发而脱皮的双手”,这样的点滴细节,被首医师生一笔笔写在战“疫”日记中。句读之间,心潮难平。党委宣传部特开设《战“疫”日记笔笔真意》专栏,以“平凡”敬“不凡”,邀请广大师生用“沾着泥土”“带着露珠”“冒着热气”的微日记、小故事,向大家讲述平凡工作中不凡的勇气和情怀。今天推出第二期《手机振动 紧急任务 故事从那个凌晨开始说起……》。
看着同学们身着“大白”离开宿舍楼,我们眼眶湿润
@药学院辅导员 康佳璐 中医药学院辅导员 门秋爽
11月17日 天气晴 我们在博雅楼内值守
11月17日,我们接到紧急任务,入住涉疫宿舍楼——博雅楼。
入住时,刚好赶上部分涉疫同学转运,看着大家身着“大白”离开宿舍楼,我们都眼眶湿润。期待同学们平安归来,也暗下决心,一定完成任务,保障博雅楼同学们的安全。
入驻第一天,我们便开始分餐工作,为每层清点餐品数目,配齐学校发放的零食与物资,保证各层志愿者同学们行动快速、有序领餐。身着大白,雾气遮住了面屏,行动也迟缓了一些,但我们迅速适应,一次次地搬运与整理,只为同学们能早点吃上每一餐。
博雅楼共有6层,为保安全、防止交叉感染,每层学生志愿者分批下楼取餐。群里每天有同学主动报名志愿者,她们身着大白,化作大力士,手提20盒餐品,往返于楼层和一层大厅,一个来回,便浑身湿透,气喘吁吁。防护服再闷,也严格做好防护,防护服再热,也不肯停下奔走的脚步。为博雅的姑娘们点赞!
连夜配制配方颗粒,供600名学生服用
@中医药学院 王家典老师
11月20日 天气阴天有雾 我在阶平楼值守
昨日下午,博雅楼部分学生被转运至隔离点,余下的学生仍在密切关注中,每一名学生的状态都牵扯着老师的心。
中医药学院第一时间请教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刘清泉院长,根据他建议的预防药方,学院龚慕辛书记及时咨询参与核酸检测的中医教师,看是否能够结合采样时观察到的舌苔、舌象考虑药方的普适性。
老师们仔细结合检测期间观察到的情形,纷纷反馈“方子很适合!”方中药味大多清淡甘甜,学生容易接受,也很赞成。
学院即刻联系东四十条门诊部李惠芳主任,连夜召集工作人员配制配方颗粒,以供600名学生连服4日。临床经验丰富的罗良涛老师也针对药方拟写了一份详细的说明书,供学生们参考。
今天中午十一点,颗粒剂运至博雅楼下。我们立即联系博雅楼内进驻的辅导员老师协助派送,下午五点前已全部送到学生手中。希望能发挥中药作用,为学生增强抵抗力,早日战“疫”成功!
凉意裹满全身,暖意涌动内心
@保卫处 刘宁老师
11月19日-20日 天气雾霾 我在校园内值守
凌晨5点半,处长紧急通知我,做好视频流调准备。我迅速赶到办公室,收集资料,组织值机员立即展开视频排查。经过6个人连续奋战,终于从简单的名单资料中,筛选出相关视频资料,最快时间报给预流调工作组。
7点,我来到核酸检测点维持秩序。经过两天的磨合,同学们听从指挥,有序、安静。中午,我自告奋勇报名参加了协助转运工作队,下午4点第一次穿上“大白”,在抗疫前线战斗,心里还有些小激动。
晚上10点多,我和彭晓春老师一起巡视校园,查岗查哨。校园静悄悄的,凉意裹满全身。岗位上的保安员,认真、专注,默默守护着校园。
夜深人静,终于结束了一天充实的工作,身体有些疲惫。但想到这是服务校园疫情防控需要,又很欣慰。
这样的经历令人难忘!疫情下的校园里,我们相互理解、同心守护。不论是谁,都会在其中成长、成熟,这些积累才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。
我相信,过了今天,明天会更好!
如此平凡的我,在本命年,真真正正做了逆行者!
@学生公寓管理服务中心 葛洋老师
11月17日-11月22日 天气有晴有阴 我在博雅楼值守
17号清晨,接到紧急通知,博雅楼4名宿管老师被集中隔离转运出校,楼里人手不足。作为博慧楼里最年轻的女老师,我临危受命,支援一线。迅速打包好行装,将刚满六岁的女儿安置好,便匆匆赶往学校……
第一次穿上大白,才知道这身防疫战袍真是密不透风!在北京的寒冬,即便只穿一件薄衫,忙碌起来也被汗水反复浸透,顺着额头流下的汗水和雾汽,在防护面罩中肆意攀爬着。
穿上大白上厕所很不方便,我们尽量少喝水,有的老师牙龈疼,有的老师嗓子哑,有的老师肚子疼,但没有人抱怨。
我们常说能共同抗疫的缘分,着实不一般!为方便大家互相辨认,我们在战袍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和温暖幽默的文字,一方面安抚学生情绪,一方面给自己加油打气!
在这场战“疫”中,有些是听起来简单,真正落实起来却发现工作量惊人。博雅楼所需的物资量非常大,不光一日三餐,还有生活、防疫、学习的物资。我们三名女老师要把成箱的物资搬运到楼里,再把防护服、鞋套、口罩、面罩、手套5个一套,分装到每只塑料袋,分发给各层志愿者、保洁以及要被转运的同学们,经常干到深夜。
有一次给同学们搬运电子产品和书籍,不慎抻了腰,晚上贴着三块膏药,轻伤不下火线,继续为大家整理、清点十余箱的防疫物资、上百件的防疫物品。
偶尔拿出手机看一眼女儿的照片,再看到被酒精泡发而脱皮的双手,我想,勇敢的人不是不落泪,而是愿意含着泪继续奔跑!
忙碌中,偶见楼里的盆栽开出了乳白色小花,通透纯净。我想,一定是个好兆头……
如此平凡渺小的我,在人生的第三个本命年里,真真正正做了一回逆行者!在此,致敬所有共同抗疫、风雨同舟的首医人!
驻校的日子里,你会发现什么是暖
@研究生院 赵丽莉老师
11月21日 天气多云 我在校内值守
初冬的北京山寒水冷,但是每一个首医人会永远记得这段有温度的日子。
在学校的日子你会发现,什么是暖:
是校外的同事担心大家寒风中工作冷,急切想送来暖宝宝;
是衣着单薄匆忙赴校的志愿者,收到学校送来的防风棉衣;
是居家隔离的同事,积极主动申请分担线上工作;
是嗓子哑了,也用尽洪荒之力喊出“到!”的志愿者老师;
是学生那一声声:老师,我想申请做志愿者,您们太辛苦了;
是两宿未眠的领导,一遍遍叮嘱大家:要抓紧时间休息,别累坏了;
是听到年轻妈妈们电话里安慰自己的幼子:学校里哥哥姐姐们遇到困难了需要妈妈照顾,你在家听奶奶话哦;
是年近六旬的教授们和年轻志愿者老师们一起为学生送饭、搬运物资、检测核酸……
一天天,盼着核酸检测全体阴性;
一天天,数着隔离封控的日子;
一天天,被无数个小确幸温暖着感动着。
平安岁月里,他们是灵魂的工程师;疫情当下,他们是抗疫先锋队,是莘莘学子们面对疫情安放心灵的港湾。
海压竹枝低复举,风吹山角晦还明。来吧,战吧,谁说站在光里的才是英雄!
是什么令我心头微动?
@医学人文学院 吴启欣同学
11月19日 天气晴 我在博信楼寝室内感佩于生活的温暖
来势汹汹的疫情,限我们于方寸之地,亦无限放大我们体味点滴美好的知与觉。
是什么令我心头微动?是寝室门边,食堂门口,核酸亭内那一抹抹白和蓝,他们披星戴月,从未止息;是每到饭点,那一次次叩门的轻响,即使无法见面,仍在相互致意;是一瓶瓶可乐被打开时,悦耳的气泡之音,它承载的,是学校对我们的关心与回应……
是什么令我倍感欣喜?是接龙完成的药品互助,疫情当前,首医学子心怀的,绝不是小我;是各种各样的零食交换,封控的日子从未缺少美味与小食的点缀……
是什么令我眼眶湿润?是保洁阿姨隔着面罩一句淳朴的关心,疫情阻隔了距离,却未阻隔我们对彼此的关怀;是夜晚安保师傅保卫车的红蓝光亮,每每望去,都是无限的心安;是老师在云端的一句句叮咛,因她们的坚守,纵然封闭,我仍沐风不辍……
因有首医,因有你们,笃信,我们终将重逢。
一个人的战“疫”日记
所有人的战“疫”心意
在这座校园里
相信你的身边
正发生着许多故事
温柔了时光,打湿了眼眶
哪怕它微如粟粒
也可以撼动心灵
lxx@ccmu.edu.cn
期待您的讲述
策划:党委宣传部
来源:学生处、中医药学院、保卫处、后勤管理处、研究生院、医学人文学院
统稿:李晓曦